信息服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服务

《“多层推进,螺旋提升”系部教学诊改研究》研究总报告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1-2-21    来源:  点击:174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
“多层推进,螺旋提升”系部教学诊改研究
(二)摘要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
本课题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研究现状。查找我校专业系、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再根据实际问题以诊改为切入点,按照学校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目标链、标准链,构建全要素网络化、具有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系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逐步形成现代质量文化,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特色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学校“三个基本”为工作方向,积极开展落实诊改工作。以提高系部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建立基于目标标准体系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机制,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实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自我诊断与改进,实现基本办学方向正确、教学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持续,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亟待解决。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改,是学校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对于促进中职学校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意义
(1)激发内动力
“诊改”就是通过诊断职业院校内部不同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不断改进,而逐渐达成不同层面的高质量和最终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推动“诊改”工作是政府行为,这是外因;但每所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服务的行业背景、自身的历史文化、已有的发展基础、存在的现实短板、职工的价值取向等都不一样,学校目标、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目标、学生目标虽有共性,但各校个性、内在需求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诊改”的重点、标准、方案必须符合各校实际,内部的“诊改”需求、质量目标、“诊改”动力才是“诊改”质量保证的内因。
(2)丰富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学校教学诊改实际工作出发,并在该视角下系部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目的在于为系部工作的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合适的路径。并为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改、课程教学建设工作提供一些理论经验。
丰富中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内涵,尤其是中职学校中教学系部如何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3)应用实践意义
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系部工作效率,促进系部在教师、学生、专业、课程等方面的成绩。
总之,本项目的开展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指导价值。
3.研究假设
课题研究的目标如下:
(1)课题研究相关理念的学习提升,组织课题研究团队学习研讨分析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研究现状,确立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强化学习,培养意识,组织培训和学习、研讨。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保证,以需求为导向”诊改思想。
(2)对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建立制度体系,明确方向。制定“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系部教学整改实施方案。根据工作需要,梳理现有制度,制定新制度,建立整改制度体系,形成运行、监测、预警、改进、报告制度,落实整改。
(3)构建质量螺旋体系:建立22个系部工作目标质量诊断八字螺旋,构建八字螺旋体系。动循环对工作的数据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静循环,在监测诊断的基础上,采用激励、学习、创新等手段调整目标与标准,从而全面推进工作质量,提高人生培养质量。
(4)打造两链:目标标准,呼应贯通。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系部的各项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分解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任务清单。目标任务逐层分解,由系部到各教研组,到各班级, 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相互衔接、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
对系部制度分类进行梳理、修订和编撰,形成标准体系。根据标准,我们确立了诊断点,作为标准链中的重要一环,诊断点的设定为自评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持。根据这些诊断点各开展专业自诊,及时发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全方位的监测系部工作运行情况。
(5)运行诊改:结合《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的系部教学整改研究》根据质量目标,梳理问题,建立质量标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根据质量标准、制度,实时监测、诊断问题、查找根源、综合分析。数据中心进行教学状态数据智能分析,生成数据可视化图表,即时反馈。解决问题,弥补短板,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形成质量改进螺旋。在日常教学中,形成教学常规量化的8字螺旋,不断提高日常教学质量。
4.核心概念
(1)中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招生范围一般面向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及部分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3年,教授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基础知识主要为公共文化课,包括语数外、计算机基础、德育、体育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能力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知识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程。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2)教学整改的界定
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改,是学校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对于促进中职学校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 号)精神,按照《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省职成教〔2016〕16 号)以此促进中职学校主动对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诊断并加以改进,进而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在学习诊改知识和平时工作思考的基础上对学校相关内容进行初步诊断,随后在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学及建设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自我诊断与改进。
(3)“ 8字型”螺旋的界定
“8字型螺旋”是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所谓静螺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其中,诊断与改进在实施完成后进行,而主体因诊断、激励产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发知识创新,形成自“目标”开始的、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改进方案。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综述:
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外兴起较早,很多国家都对此类教育极其重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性的实行了多种教育办学模式,例如比较典型的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形成单轨制的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且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多学习和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在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时发现,因为国内外教育体系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也存在区别,从而造成部分研究内容的差异化。但对国外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分析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1)对学习方式及环境的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在对学习环境进行改变或重组的过程中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研究在学习者学习时段中引入了特定形式的学习合作方式来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得出实践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2)对教学活动及体系的研究
研究从分析实验课的多媒体类型入手,介绍了制作以工的方法和步骤,涉及到优势、类型、设计方法和缺陷。希望借鉴职业学校其他实验班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此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专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而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5个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安全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己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企业教师参与合作教学项目的满意度进行了案例研究,旨在了解情况,促进合作教学更好的发展。
提出职业教育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出能够顺利就业并在一线生产和市场中发挥作用的人才,关键在于它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合格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必由之路。所以研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形式。
国外从多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以学习者、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等多个部分为着力点,采取创新性的多样化形式积极改革,对传统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进行更新,弥补先前职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帮助提升学习者的实践及创造能力。在课程教学外,加大与企业需求、社会发展的融合渗透,注重学习者能力的提升与时代发展、产业升级的速度相适应,培养出高技能的劳动者,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
国外职业教育除在技术技能的培养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更新外,在办学体系方面,也十分注重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与继续教育。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中高职以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力度,强调普职融合;在办学体系上也实现了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深造途径,扩充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及学习能力,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学习者。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在教学诊改的视角下对系部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一般从全面质量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探讨,且多数从概念、理论视角出发进行阐述,很少联系实际的数据进行分析。有以下不足:
(1)很多教学诊改的研究多是对政策和文件的宣传和复述。
(2)现在教学诊改的研究多是以学校为平台,对教学诊改的过程讲解不够具体。对系部和二级学院的参考价值不大。
(3)现在教学诊改的案例都是试验学校的,对于普通中职学校案例比较少,对广大中职学校尤其是县级学校的参考价值不大。
(4)现在教学诊改的观测点都在重点学校,对普通学校的关注比较少。
在我省,为贯彻河北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很多学校开展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尤其是诊改试点学校取得了很多成果,形成诊改实践理论体系。以下优点:
(1)教学诊改的研究以试点学校为观测点,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教学诊改的五个层面的分析,标准链和目标链的构建。
(2)教学诊改的研究比较细致的梳理了教学整改的教学诊改工作的描述教学诊改的运行。
(3)教学诊改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比较细致的诊改运行方案。
2.理论基础
任何研究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研究和指导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很容易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在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的系部教学整改研究中,有很多理论为之提供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支持。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存在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他指出人的智能有八种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信息化教育目标和多元智能理论殊途同归。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认为教育和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并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达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生存的现代教育目标。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研究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并与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以此为发展理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中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课程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及技能水平。职业院校教师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对待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会对信息化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即教师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越认为信息技术有用处,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就越强。所以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树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新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相关技能的学习。
(4)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倡导“从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教学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做”的过程,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等同。杜威提出,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是处于被动的一方,知识基本都是在听的经验中获得,但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从做中学”,所以“学与做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终将会替代给他人传授知识的被动教育”。间接经验的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做中学到知识,增加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并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运用能力。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3月)
李永运负责建立组织机构,查阅文献,编制课题纲要。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以系部领导为主任,教学主任和企业专家为副主任,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委员的课题研究委员会。
 李永运负责组织2次以上团队内的学习研讨会,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再认识,就相关研究问题达成共识,并加以落实。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讨相关理论,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
 代福增负责设计制作系部教学诊改的相关问卷及进行学生及教师访谈,并提出改进策略,收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改进,准备选定代表性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工作。
另外派老师到校外调研和考察,并定期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课题组成员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由主持人和相关的子项目负责人主持讨论,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要求。确定研究方向,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计划,填写课题申报表,提交上级部门审批。
(2)形成阶段(2017年4月——2017年5月)
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各个小组开展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并完成阶段成果(如相关论文、研究报告)。
开展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工作,从教师、学生、社会各方面广泛地收集信息。研究委员会根据调查分析,制定教学整改方案。组织各项课题交流活动,定期组织研讨与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会,推广改革经验,改进不足。
(3)实施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
霍致良负责实地访谈和相关问卷调查。
霍致良负责完成《浅谈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学诊改》论文成果。
代福增负责完成《浅析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诊改的组织实施》论文成果。
殷文杰负责完成《浅析中职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要素》论文成果。
李林林负责完成资料的整理与论文整理分析工作。
李永运负责邀请相关督导专家提供必要的指导,并进行教学推广实施。
(4)总结、推广阶段(2017年8月——2018年3月)
张大永负责教学推广实施,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应用和实践。
李永运负责对实施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不足和建议,对研究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推广需求。
霍致良负责汇总和打印相关成果及课题资料。
最后课题负责人霍致良汇总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整改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论文、教学设计、案例等)。完成研究报告《“多层推进,螺旋提升”的系部教学整改研究》,撰写调查报告等。准备项目结题事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的结题鉴定。
2.研究对象
(1)组织课题研究团队学习研讨分析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研究现状,确立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2)对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建立制度体系,明确方向。制定“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系部教学整改实施方案。根据工作需要,梳理现有制度,制定新制度,建立整改制度体系,形成运行、监测、预警、改进、报告制度,落实整改。
(3)构建质量螺旋体系:建立22个系部工作目标质量诊断八字螺旋,构建8字螺旋体系。
(4)打造两链:确认目标标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系部的各项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分解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任务清单。目标任务逐层分解,由系部到各教研组,到各班级, 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相互衔接、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
(5)对系部制度分类进行梳理、修订和编撰,形成标准体系。根据标准,确立诊断点,完善教学诊改。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典型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后续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2)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相关的最新理论,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3)统计分析法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前期工作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必须在前期的理论研究的支撑下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通过分析,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分析结果,并在得到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现状与特点,为未来的教学诊改提供建议和前进方向。
(4)个案研究法:对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5)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教学及实践的改革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实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4.技术路线
通过分析我校教学诊改的现状。结合相关文件查找系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因素,加以总结和研究。课题研究以试点学校为观测点,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教学整改的五个层面的分析,标准链和目标链的构建。比较细致的梳理了教学整改的运行。并提供了一些比较细致的整改运行方案。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职业学校特点的教学整改体系,全面推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1.推进目标、标准体系建设,形成治理“两链条”
(1)完善规划,形成学校发展目标体系链
对系部现状进行SWOT分析,编制学校总规划和专项规划,开展发展能力诊断,完善规划体系。根据规划建设目标,构建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各执行机 构和团组依据专项规划目标,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各自规划目标执行链。
务落实年度实施进程表,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执行机构、团组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将规划任务落实完成与信息管理平台结合,实现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规划目标执行、分析、反馈与改进,形成规划执行信息链。根据生成的信息流,编制分项规划----总规划系列的执行年度报告。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链,确保实现规划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建立标准,形成目标质量标准体系链
厘清各机构职责,优化岗位,在建立岗位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纵向四驱动机构,梳理驱动机构中各组织的职责—工作—标准,形成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系统工作包。
建立基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质量目标体系,制定完善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明确质量控制重点。
建立由成长期、成熟期与发展期构成的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九要素组成的阶梯式教师发 展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 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聘用考核标准,并与岗位聘任、考核、教师发展融为一体。
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标准。
2.搭建全面治理网络
(1)专业层面,推进调整动态化
成立各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建设办公室管理。学校至少有三名成员参与其中,分别负责专业建设规划落 实、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师生发展等。定期召开专业建设 委员会会议,全面落实和执行学校规划。 进行专业质量分析,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制定学校专 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明确程序和调整条件。各专业进行每 年一次的市场需求调研、就业市场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生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 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专业质量分析年度报告, 作为专业设置调整、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修正的依据。
(2)课程层面,质量管控推进治理标准化
组建课程团队,依据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建设方案,落实每门课程年度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依据学校标准明确课程质量控制重点,完成各资源建 设,基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和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标准,设计达标考核办法,实现课程质量管控的标准化。紧扣学生课程学习标准,依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 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 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状态,提高学生学习达标率。
(3)教师层面,推进治理全员化
采取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搭建教学观摩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措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 SWOT 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各类师资队伍建 设规划,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建立与学校阶梯式教师发展标准契合,包括绩效分配、职称晋升在内的激励制度和质量保证问责机制。分层次分阶段全面考核激励每位教师,从而消除教师 的职业倦怠,激发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4)学生层面,推进治理全面化
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学生家长、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人员上人人参与、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全面覆盖的“三全”育人格局。强调每个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明确育人责任,在本职工作上落实育人职责,并且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要结合学生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规划不同学 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方法,贯穿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及其学习和生活实际,编制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实 施方案。依据学生发展标准,编制各个领域多维度的学生自我诊断问表,实施问表式的学生自我诊断,将结果应用于学生自我调适、素质教育方案的修正、教学实施的改进。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
3.统筹专业,方案为纲
课题建设过程中以一个专业的整体来统筹兼顾。成立了课题研究委员会,学校主管校长任组长,教学主任为副组长,企业专家为副组长,专业带头人为秘书长,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组员。制订了工作制度,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相关调研。
本研究以中捷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为案例研究对象,该学校是河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目前学校目前有信息技术、机电工程、高职部和对外交流部等几大系部,选取的机电工程系是该校最大系部,最具研究代表性。研究在教学诊改视域下将问题立足于机电工程系的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二个专业,二个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032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被评为省重点专业,,目前共有专业师资36名,其中专业专职教师32名,外聘教师4名。高级职称教师5名,中级教师20名,硕士学历4名,本科学历26名,双师型教师22名。
(1)基于教学诊改视域下对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设计、发放与回收问卷
检验完问卷信效度,并在修改后形成最终问卷的基础上将问卷进行发放。本研究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782份,问卷回收率为98%;发放教师问卷28份,回收2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专业教师共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2人。收集数据后,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并在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研究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持续梳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为诊断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优化本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持续发展,深入探索研究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奠定基础。
(2)校内外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一,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足;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沿用传统课程教学的模式,虽然在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上会顺应相关考核的要求进行更新和增减,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实用性依然存在不足,与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存在些许偏差。
第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有限;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操作时长有限,实践活动机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很多方面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学习加实践操作”的做法并不能使这一优势发挥到最大。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增加实践操作时长,还需要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多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进企业学习、实习的机会,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来帮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也可以带企业进入课堂,请企业导师来教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工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第三,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不足,同时部分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类型到培养目的再到培养要求、课程安排一一详细制定,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了解或认同度不高的现象,这一情形可能会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存在偏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辅助课程教学,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它就如同海上的指明灯,带领专业课程教学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所以在科学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须加强专业教师对其的理解和认同度,并将它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衔接,来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
第四,课程教学中辅助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够;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内容的精心设计。合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而除了案例的选择、实训设备、教学辅助资源、微课等等资源的更新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可以在培养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建设份额,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特色资源的运用和升级。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收集、评比优秀的教学资源来为课程教学提供便利,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顺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教授和学习。
 第五,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制约了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教学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且有效的开展。教师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观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也会对学生知识的吸收及技能水平的提升造成影响。本研究在问卷和访谈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不足,也有部分教师因为入职周期较短,教学水平还需要学习提升。此外,名师数量较少,水平差异较大,教师个人自主发展、自我提升认识不足。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例如专业技能的培训、网上学习、参加技能竞赛、进企业实习等等方法来达到目的。教师是与学生直接交流的主体,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所以学校需要重视提升本校的师资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
(五)分析和讨论
课题是中捷职业学校重点立项课题,课题在2017年5月立项。从立项起课题的研究就受到了当地教育局和所在学校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课程组在2017年6月召开了“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的系部教学整改研究”开题会议,会议由主管副校长主持,聘请当地教学专家担任课程评议专家。学校领导给予高度关注,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捷职校宣传中心”给予报道。课题每月召开一次集体会议公布研究进度和下一步工作。
确定课题后,课题组搜集、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调查并分析了影响教学的制约因素,通过前期调研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了目标和任务。通过实地调方案研,问卷访谈,制定了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的系部教学整改。最后推广实施了课题研究成果,发现实施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多层推进线螺旋提升的系部教学整改研究》研究结果和分析如下:
我们选取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级,最后通过结果表明,实验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得到改善。
其中实施的教学改革主要有: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团队精神。
2.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训练水平。
3.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汇集丰富的教学资源,面向生产企业需要。
4.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改革课程体系,从课程角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6.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7.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教学环境。
8.引入教学诊改思想,运用教学教学诊改机制,使教学过程螺旋发展,长效运行。
(六)建议
1.存在的不足
(1)研究局限与不足;本研究尝试在教学诊改视域下对教学现状的问题诊断以及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但由于笔者的个人能力存在不足,致使本研究难免出现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调查对象不够全面,范围仅限研究学校,很难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有十分清晰的判断,从而也会影响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其次,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调查和收集的数量不丰富,致使不能完全明确的诊断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此外,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策略和诊改操作过程是否具有真正的可行性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得出。
(2)文献资料查阅涉及国外的研究不是很多,挖掘程度也不够深,造成结论可能存在片面之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需要更加细致和广泛的进行文献查阅。
(3)因为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还有校领导,要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调研及研究时间分配上有些不足,对些我们利用了假期和课余时间,增加研究人员来弥补实证研究的不足。
(3)研究未涉及其它地域的学生, 
2.获得的启示
(1)提高教学质量要多想多作,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及学生实际不断找到较好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既重技能又注重可持续发展。
(2)研究要扩大样本数量,尽可能全面地深入调研和实践,找出共性结论,不断完善中职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职生培养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探究,不断更新完善,努力找出适合所有地域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三、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于志晶,刘海,程宇,李玉静,岳金凤,孟凡华,房巍.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 (06):10-3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2015-06-23:2015.
[3]方桐清,“教学诊改”的文化意义[N].中国教育报,2018-02-27(004).
[4]周俊.把握中职特质端正诊改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7-08-29(007).
[5]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诊改报告(参考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6]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26):35-38.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诊改宣传报道

冀公网安备 13090802000034